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

上海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影像电子病历应用研究

2006-2-21 0:0 【

  主刀医生的经典病历收藏里,常常摞着老高一叠“片子”(即X光片、胸透等医学影像资料),病人就诊、转院得捧着它,医生交流、教学需用到它。而其实,这些事完全可以交由网络解决。一项“基于影像电子病历的诊断与共享系统的应用研究”正在申城展开,其研究成果将被整合到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后者将由此开辟直接为民效力的新舞台。

  医学影像可以告别胶片

  从底楼的放射科X光室取片,送到楼上的骨科诊室,行动不便的病人得花上好几分钟时间,而网络传输不过一眨眼的工夫。为什么不让影像病历实现数字化?上海生物信息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科教兴市重大项目“一网两库”负责人李亦学注意到这一点。

  “从技术上说,影像电子病历不是难题,但对网络带宽要求比较高。目前,本市大部分医院都有一定的信息化基础,瓶颈在于存储和传输。”李亦学的职业敏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科委为此特别立项并拨款400万元,该课题去年底正式启动,预计可于明年底完成验收。

  影像电子病历一专多能

  全新的影像电子病历诊断与共享系统,容量可达数十个TB,几十G的数字化图像的传输可有多种技术手段和策略(1GB=10的9次方字节,1TB等于10的12次方字节)。届时,医院无需再为传统胶片的保存而增加消耗成本,病人复诊再也不用携带一大堆胶片和化验单,甚至足不出户也能请大夫为自己看片子;医院内部开业务会议可直接从数据库中搜索和挑选医学影像照片然后直接投影,并在大屏幕上同步列出病人临床资料等相关链接,边远城市的小医院也有机会到发达城市大医院的影像信息库里“淘宝”。将来染色体排列等基因信息都可记入电子病历,和医学影像实现无缝链接。

  科研人员目前正在开发系统软件,不仅能解决医学影像和病人信息的“自动捆绑、自动运输”问题,而且可以为医生诊断出谋划策。依靠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和网格技术,电脑系统为骨头测量曲率比肉眼精确得多,还能依据不同病种的治疗需求提供更多观察与测量功能。